【山东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精讲班-艺术手法
艺术手法
六、艺术手法 1、抓住主要特点,突出人物形象。 这篇传记通过上郡遭遇战,雁门出击战,右北平之战,从卫青击匈奴四个战役以及细节描写刻画了西汉名将李广的形象。文中抓住李广最突出的特点,通过一些生动的故事,着力加以描写,使人物形象极为鲜明。作者用精细的笔触,绘声绘色地写下了四个完整、生动的战斗故事。这四个战斗故事分别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李广的超人的胆略和勇猛善战的精神。 这四则故事表现了李广作为一个将军在临敌应对、指挥战斗上的超绝的军事才能和他坚定勇猛的个人品质,但远没有表现出李广的全部性格特征,李广的高尚的品格和高洁的人格,主要还是通过细节描写表现出来的。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是《史记》人物形象刻画的又一重要特色。《史记》中的细节描写,真实、生动、活泼、形象,具有极强的表现能力。我们来看《李将军列传》中的几个细节描写: 第一个是: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 这个细节表现出李广力大勇猛,为后文写李广年老犹请兵作战提拱了可能;更射之不能复入,也表现出李广在面临危急情况时能发挥出更大的潜力;李广射虎,即表现出他有恃勇无畏的英勇豪气,又表现出他为乡邻除害的英雄侠义,为李广死后,“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埋下伏笔。 第二个细节: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这个细节描写,活生生刻画出一个平易近人,惜兵如子,而又忠厚老实的将军形象,正因为李广平素对士兵关怀备至,所以后来被左贤王十倍于己的军队包围时,将士才会舍生忘死地和他一起浴血杀敌,虽死伤过半却仍能坚持到底。 (2)用对比烘托方法揭示人物命运,丰富人物的形象。 全文在处处写李将军事迹的同时,也记录了他所遭遇的不公平待遇,形成强烈的反差和对比。作者在步步深化和丰富李广这个人物形象的同时,也将李广的悲剧命运逐步推向了高潮。为了使李广形象富有立体感,文中引用汉文帝的赞叹:“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又引用匈奴人所赋予的“飞将军”称号,从侧面烘托来表现李广的才干。文中多次运用对比手法,通过他人与李广的对比,刻画人物的性格,几处对此,依次如下: 二是与程不识的对比。二者都是名将。程治军严谨。李治军简易,士兵多乐于跟随李而苦于跟随程。匈奴也更惧怕李广,这对比写出了李广治军特点和所以得到士卒拥戴的原因。 三是与李蔡的对比,李蔡不过是下中等人物,名声远不如李广,然李蔡得以封侯位至丞相,李广却长期遭受压抑,这一对比,极有力地揭露了朝延的赏罚不公贤愚不分,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批判和对李广的深切同情。 (3)用克制、含蓄的叙事笔法,表达深沉、强烈的爱憎感情和自己的主观认识。 全文没有雕琢的词语,也少有激昂慷慨的议论。但在那看似平淡的叙事之中,却蕴藏极大的感染力和作者独有的评价。如,在“匈奴大入萧关”时,汉文帝可惜李广的生不“遇时”,很有意味,引用其语也包孕对汉文帝时期用人制度的委婉批评。在文章结尾李广“引刀自刭”后,写道:“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这里没有议论,没有抒情,而作者对李广的赞扬、同情,以至悲愤和辛酸,都蕴含于叙述之中。 (4)语言通俗,极富文采。 通俗是《史记》的语言特点之一。本文“太史公曰”就引用当时流行的谚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来赞扬李广,说明他的厚重木讷般的忠实心肠感动了天下人。含义深刻,用语贴切,富有生活气息。又如,文中的遣词造句,句式灵活而多变。句子可以长到七八个字,也可短到三两个字,甚至一个字。写李广与匈奴的遭遇战,因寡不敌众,全军震恐。这时李广镇定自若,号令全军向匈奴军逼近,以示壮胆。“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十六个字,分为四句,其中两个一字句,每个有如千钧之重。两个“前”字,意义不一。第一个“前”字,写口令,概括了李广如雷霆之声的命令,表示只有勇往直前,才能在气势上压倒敌军,争取死里求生。第二个“前”字写进行,表示全军整齐前进的豪壮气势。一个“止”字,显示全军岿然不动的意志。十六个字,长短四句话,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汉军视死如归、一往无前的精神,勾画了一场两军交兵的大场面,真是精妙。
|
张中丞传后叙
第十八篇张中丞传后叙 韩愈 一、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还是一个语言巨匠。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二、写作背景及文体知识 1.《张中丞传后叙》是一篇现实针对性非常强的文章,体现了韩愈为人耿直,疾恶如仇的性格特点。公元755年11月,安史之乱爆发,唐军节节败退;在此情况下,张巡和许远率万余兵士坚守睢阳孤城十余月,吸引了叛军近十万兵力,阻遏了敌人向前推进的速度;睢阳城破后,张巡、许远相继被害。然而,令人惊异的是,守城的英雄在战后却屡屡被诬,竟延续五十余年而不绝。先是一些文武官员为了替自己战时无耻的逃跑行径辩护,诋毁许远、张巡困守孤城的作法,并指责是张巡造成了睢阳城中人吃人的现象;针对这种议论,李翰撰《张中丞传》上呈肃宗,以为张巡辩诬,使事实得以澄清。然而十年后,又有人指称许远降贼,张巡的儿子张去疾也上书代宗皇帝请追削许远的官爵,但朝廷并未采纳他的意见。五十年后,唐朝藩镇割据的状态急需改变,而此时又有许多人借中伤许远、张巡来为自己谋利,面对此情此景,韩愈写下了这篇《张中丞传后叙》,作者在为英雄辩诬的同时也表达了对“擅强兵坐而观者”、“弃城而图存者”的极大愤慨;特别是通过对贺兰进明丑恶嘴脸的揭露,表明了作者不满藩镇割据、要求中央集权的政治态度。这一主张配合了唐宪宗的政治变革,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2.“序”是文章体裁的一种,一般放在书前,变称作“叙”或“引”(说明著作写作出版的情况,和对作家作品的介绍评论)。“后序”一般放在书后,也叫“跋”或后记,除具备“序”的作用外,还可对著作进行补充,批语或反驳。本文是韩愈读了李翰《张巡传》后,感到有所不足,用来对张巡等人的事迹作补充,因此名“后叙”。 三、语言知识点 (一)重点字词 1.以文章自名以,凭借、通过;自名,自负 2.然尚恨有阙者恨,遗憾;阙:通“缺”,缺少,不足 3.竟与巡俱守死竟,最终 4.不能通知二父志,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通知:通晓;就虏:被俘。辞服:说了屈服的话。 5.远诚畏死诚:果真、真的。表示假设。 6.而贼语(yù)以国亡主灭语,告诉 7.必以其言为信以,认为;为,是 8.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数,计算;处,时刻 9.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藏同“脏”,内脏 10、引绳而绝之引,拉;绝,使……断开 11、从而尤之尤,怪罪 12、如巡、远之所成就成就,名词作动词 13、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宁,难道;卒,最终。知:想到 14、弃城而逆遁逆,预先;遁,逃跑 15、亦见其自比于逆乱比,并 16、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擅:拥有;环,连,勾连 17、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屡道于两府间 从事,唐时通称幕僚为从事,这里作动词,任职;道,经过,来往 18、具食与乐(yuè),延霁云坐具:备,办。延:邀请 19、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时事:当时的事。 20、云虽欲独食,义不忍义,名作状语,按道义 21、因感拔所佩刀断一指因,于是,就。 22、皆感激为云泣下感激,古今异义词,古是二个词,感,感动;激,激发。今,一个词,对他人怀有感恩之情。 23、此矢所以志也所以,用来……的。志:通“识”作标记 24、船上人犹指以相语相,偏指一方;语,告诉 25、贼以刃胁降巡使动用法,使……投降 26、嵩常在围中常通“尝”,曾经。 27、操纸笔立书立书,立即就写。 28、巡因一见问姓名因,凭着 (二)特殊句式: 1疑畏死而辞服于贼:这句既是状语后置句,又是省略句,应该是“疑之畏死而于贼辞服”。译“怀疑他(许远)害怕死而向敌人说了屈服的话”。 2何为久读此:宾语前置句,疑问代词“何”作介词“为”的宾语前置,应该是“为何久读此”。译“为什么总读这本书呢”。 3为所杀:为所:固定句式,表示被动。译“被武人杀害”。
|
主题思想
四、主题思想 本文热情地歌颂了张巡、许远、南霁云等为国为民抗击安史叛军而宁死不屈的英雄事迹,批判了那些不顾国家人民安危,忌贤妒能,拥兵谋私的军阀,驳斥了那些小人造谣中伤的流言蜚语,抒发了自己对抗战英雄的崇敬之情,补叙了轶事,澄清了事实,伸张了正义。 五、结构分析 全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段(1):交待写作本文的时间和缘由。 第二段(2,3,4):驳斥小人的流言蜚语,歌颂张许二人的高贵品质和历史功勋。 第一层(2):驳斥“畏死而辞服于贼”的错误论调。 三个事实论据: 1)“位本在巡上” 2)“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 3)“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远之畏死亦明矣” 第二层(3):批驳“城之陷,自远所分始”的论调,运用两个比喻说理: 1)“人之将死,其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 2)“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城之陷,自远所分始”的论调“与儿童之见无异” 第三层(4):驳斥“责二公以死守”的错误议论。 首先:指出张、许不知旁人会见死不救。 其次:强调睢阳尚不能守,逃到他处又何用。 然后:睢阳不能守,率残余饿羸能突出重围?接着:歌颂张,许“守一城,捍天下”的功绩。 最后:怒斥小人不追究拥兵坐观者,反责“二公以死守”的卑劣行为。 第三段(5),记叙南霁云的事迹 1层:叙南霁云乞师贺兰进明的经过。 2层:南霁云与张巡壮烈就义的经过。 第四段(6):补叙张巡、许远的轶事。 1层:详叙张巡博学与英勇就义的事迹。 2层:简叙许远宽厚的为人。 3层:交代于嵩(讲述张、许轶事之人)之死。
|
艺术特色
六、艺术特色 1、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神气流注,章法浑成。 文章先议后叙,看来是两大部分,但毫无脱节之感,这首先是因为不管是叙述,还是议论都于赞美英雄,斥责小人的鲜明主题。 从整体上讲文章的前半部分侧重议论,但议论中带有叙事。例如:“远虽材若不及巡者,……与巡死先后异耳”。这节文字主要对许远的高贵品质进行议论。但也附带叙述了许远开门纳巡,授之柄而处其下的事迹。把议论与叙述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再如“诚畏死,何苦守尺雨寸之地……以与赋抗而不降乎?”这一节文字主要针对“畏死”的论调进行驳斥,但又包含了对许远杀所爱的人充饥的事迹的叙述。 2、人物之间的相互映衬和衬托 文中,张、许、南三个正面人物,相互映衬,各显个性,许远官职本在张巡之上,因巡贤能,授权于巡,自然其下,并最后一起守城而死。这里既突出了许远的谦和让贤,又映衬出张巡的杰出才能,睢阳城陷落后,敌人劝降南霁云。张巡呼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将欲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这里一呼一答,既写出了张巡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又写出南霁云想保存实力,何机复仇的心理。而且从他的答语中,可见张巡在部下眼中的崇高威望,两个相互映衬,更见英雄气概。 文中南霁云乞师于贺兰进明一段,是以反面人物贺兰进明的卑鄙无耻,衬托南霁云的忠肝义胆和刚烈性格,刻画人物极其传神。 七、重难点问题 1、本文的议论与叙事并重的写作特色 本文最大特色是议论与叙事并重,前半部分侧重于议论,针对污蔑许远的错误论调进行驳斥,在驳斥中补叙许远事迹。后半部分侧重于叙事,着重记叙了南霁云的动人事迹,并补叙张巡、许远的其他事迹。 2、本文前半部分是驳论,驳论时所采用的论证方法。 类比论证,用日常生活中的事理作理论论据。(全文第三自然节) 对比论证,用“弃城而图存者”、“擅强兵坐而观者”作对比。(第四自然节) 3、概述张巡、许远、南霁云三人的性格特征。 张巡:具有从容镇定的气度,视死如归的品质,博闻强记的品格。 许远:具有宽厚谦和、为国让贤的崇高品质。 南霁云:嫉恶如仇、忠贞刚烈。 4、分析本文的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的作用。本文采用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传神。如南霁云的拔刀断指、抽矢射塔的描写,张巡的超人记忆力和就义时的动作、语言描写,都是最精彩的片断。
|
声明: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网站文章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
本文地址:http://www.sdcrgk.cn/zsbyw/3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