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为【传爱成考】旗下网站,主要提供免费山东成人高考报名政策与资讯,信息仅供学习交流,非官方网站,具体信息以山东省教育考试院www.sdzk.cn为准。

2025年山东成考报名辅导入口

【山东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精讲班-从 军 行(其四)

山东成考报名网 发布时间:2018-04-05 08:04:32



学习重点

 

四、学习重点

1、这是一首田园诗。

2、全诗抒写归隐田园后忘世、忘我、忘言的心境,认知“心远”是全诗的诗眼,体会其中适意自然的人生哲学。

3、诗中情景交融的自然天成特点。

4、诗中“而”字的转折意味和“见”字的无意心态。

五、内容讲解

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

起首四句为第一层。“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何等平淡,何等自然,似乎是诗人不经意地在与你谈话,然而,那内涵、那滋味却又是相当丰富的。首先,它蕴涵着诗人对田园生活深深的喜爱。“结庐在人境”,而又能不受车马之喧的侵扰,这里满含着诗人对人境之喧闹、官场仕途的厌恶和对安静田园之赞美;其次,诗人对“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这一矛盾状况所作的解答,是“心远地自偏”,这里面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只要“心远”,就自会去寻求偏远之地,从而达到无车马之喧的境界;再是只要“心远”,无论地之实际上的偏远与否,都会达到心灵的宁静,这与佛教思想特别是禅宗境界已很相似,表达出诗人的“忘世”心态。

中四句为第二层,这四句颇有“物性即我”的深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对上句“而无车马喧”和“心远地自偏”的坐实。它不是抽象地论证,而是由虚入实,信手拈出诗人田园生活的一个最典型、最形象、最具有审美意义的场景,给予了最完美、最艺术而又最自然的表现。诗意深醇,却又元气浑成,融和冲淡,又能天然入妙,遂成千古绝唱!苏东坡对此曾有一段精彩评论:“渊明意不在诗,诗以寄其意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则本自采菊,无意望山。适举首而见之,故悠然忘情,趣闲而累远。此未可于文语句间求之。今皆作‘望南山’觉一篇神气索然”(《竹庄诗话》)。在宋代,陶诗此句,诸版本皆作“望南山”,“望”与“见”虽字义相同,却有“有意”与“无意”的细微区别,大概自苏东坡有了这段精彩的分析之后,“望”字遂罢。此二句,除“采”、“见”两个动词,悠然天成,趣闲累远,其余动词,“菊”、“东篱”、“南山”等,亦无不佳。以至于这些物象以后成为田园、归隐与情趣高雅,不同凡响的象征物,成为华夏文化的重要构成。它们初看上去,如此随意散缓,但如细品,则滋味无穷。

诗人采菊东篱,有如倾听着大自然美妙的音响,观赏着大自然美妙的画面,那里一定有着清清的泉水,奏着庄严的天籁,那菊花一定散发着醉人的芳香,使诗人陶然欲醉,意与境会妙不可言。悠然之间,诗人举首展望,远远的庐山映入了眼帘,这时,诗人才发现,天色已是傍晚,一层淡淡的暮霭笼罩着远处的山景,使它更具绰约朦胧之美,在这绝美的日夕山色之中,飞鸟们结伴而归了:“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佳”字好,它恰如其分地透露处了诗人对“山色日夕”的感觉和体会,发人联想到那傍晚的山色;“飞鸟”二字,既是眼前之实景,为这平淡的画面增添了一点动感,同时,它又使人感到具有某种象征意味,使人感到它既是客体之物象,有时诗人主观之自我。它是"云无心而出岫,鸟倦飞而知还"的那只倦于车马之喧而皈依山林的飞鸟吧!

 

 

末二句是第三层

 

末二句是第三层,大有“美在无意识之中”的深致。结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由实化虚,以虚涵实,妙极!就其思想来说,当源于庄子:“辩者也,有不辩也,大辩不言”(《庄子·齐物论》);“言者所以在意也,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诗人说自己从大自然里得到了许多启示,领会到人生之真谛,但又感到无法用言语表达,当然,也无须用言语表达。诗人由“欲辩”而达“忘言”,这也是一种新的人生境界吧!就艺术而言,它涵盖了更多的,更丰富的、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内容,各中滋味,就留给读者自己品味了。

六、艺术特色

(一)、情、景、理浑然交融

1.前四句主要阐述心远地自偏道理,但其中也不会写客观之景与抒主观之情,在景与理结合的背后包含了作者乐于隐居的一往深情:这里的是个大环境——“结庐在人境是超尘脱俗的心理感觉——“而无车马喧,诗人引人注目地刻画了看似矛盾的环境与心态,让读者领略心远地自偏的道理。

2.“采菊在篱下四句既是写景,又抒发了作者对自然的陶醉。欲辩已忘言是一句富含哲理意味的话,也包含了作者对人生真谛的深情,是直接抒情,把作者的喜悦推到极致。

  通观全诗,不仅情、景、理俱到,而且景中包含情,情中见理,理贯全篇。情、景、理融为一体。

(二)语言平淡质朴,不假雕饰,富有理趣。

      无论是描写还是议论都显得平易流畅、明白如话,然而却蕴含极丰富的内容,最后两句,也如口语一般通络,似与读者谈心,真意究竟是什么,韵味隽永,言已尽而意无穷。

 

七、参考译文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从 军 行(其四)

 

第三十三篇   从 军 行(其四)

                               王昌龄

 

一、王昌龄介简介

王昌龄,字少伯,盛唐著名诗人,约生于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约卒于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京兆万年(今属西安市)人。他家境比较贫寒,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后改授汜水尉,再迁为江宁丞。一生曾两次被谪蛮荒之地:一次约在开元二十五年秋,他获罪被谪岭南;一次约在天宝六载秋,以所谓不护细行被贬为龙标尉。安史之乱爆发后,他避乱至江淮一带,被濠州刺史闾丘晓杀害。有《王昌龄集》。

  王昌龄是盛唐时享有盛誉的一位诗人。殷璠《河岳英灵集》把他举为体现风骨的代表,誉其诗为中兴高作,选入的数量也为全集之冠。这些都可见他在诗坛上的地位。

    《全唐诗》对昌龄诗的评价是绪密而思清,他的七绝诗尤为出色,甚至可与李白比美,故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

  王昌龄的边塞诗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另外还深深蕴含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的人文关怀,体现了诗人扩大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王昌龄在写作方式上擅长以景喻情,情景交融。这本是边塞诗所最常用的结构,但是诗人运用最简练的技巧,于这情境之外又扩大出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在最平实无华的主题之中凝练出贯穿于时间与空间中永恒的思考;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是《出塞》和《从军行》。

 

二、解题

 《从军行》是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内容叙述军旅战争之事。本诗体现了出征将士报国御敌,以身许国的壮志。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内容,它在诗歌史上的地位,是前无古人的。

三、文言知识积累

  1.青海:指青海湖。今青海省西宁市西。古名鲜水或仙海,北魏时始名青海。唐朝和吐蕃经常在带战争。暗雪山:使雪山晦暗无光。雪山:指河西走廊南面的祁连山。

  2.玉门关:今甘肃省敦煌县西。汉时是边境的关隘。唐时是通往西域的要道,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3.楼兰:汉西域国名(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汉武帝时,遣使通大宛,楼兰阻挡道路,攻击汉使。昭帝元凤四年(前七七),大将军霍光派平乐监傅介子前往楼兰,用计斩其王。唐时已无楼兰之称。这里借用此典,意指消灭侵扰唐朝边境的外敌。还:归,回家。

四、诗歌分析

诗开始两句,次第展现出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的上空,长云弥漫;浓厚的云层,使湖北面绵延千里的祁连雪山也显得隐隐约约;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和孤城遥遥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当时西北边塞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这两句在写景的渗透着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的关注,对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短短七个字,可以看出环境的险恶,战争的频繁,将士们不畏艰险、英勇战斗的英雄形象。“百战”极言战事之多;“黄沙”二字,极力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的艰苦激烈和将士们所的牺牲。,金甲磨穿,将士们的报国壮志却并消磨,而是在连年战争和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将士们豪壮的誓言。

  这首诗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三四两句转折有致,对照鲜明,抒写出了戍边将士的豪情斗志。整首诗的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体现出王昌龄绝句的优点,盛唐边塞诗中的优秀篇章。

全诗前两句是铺垫,是烘托,是渲染;后两句是抒情,是显志,是歌赞。景中寄情,以实代虚;情中有物,以实化虚。整首诗格调高昂豪迈,蕴含深邃,而且用语也洗炼、精道。

五、重难点分析

1.诗中“黄沙百战穿金甲”句的概括性,请作分析。

 明确:“黄沙”形象点出边塞战场的特征,“百战”极言战事之频繁,“穿金甲”是说金甲都磨穿了,形容之长,战斗之艰苦。短短七个字,概括了边地之荒凉、条件之恶劣、之漫长、战争之频繁艰难。

2.一、二句写景对戍边将士有作用?

 明确:境界壮阔、环境恶劣的景物描写,衬托戍边将士不畏艰难,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

图片要求电脑上网才能显示!

 


免费领取成人高考复习通关资料包

声明: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网站文章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

本文地址:http://www.sdcrgk.cn/zsbyw/3426.html

山东成考交流群

山东成考交流群

与考生自由互动、并且能直接与资深老师进行交流、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