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精讲班-白雪歌松武判官归京
白雪歌松武判官归京
三十七 白雪歌松武判官归京 岑 参
一、诗人简介 岑参(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并称为“高岑”。曾两度出塞,晚年任嘉州刺史,以后罢官,欲归故乡时,客死成都旅舍,史称“岑嘉州”,有《岑嘉州集》传世。 岑参的诗想像丰富,意境新奇,气势磅礴,风格奇峭,词采瑰丽,并充满乐观进取的精神,具有浪漫主义特色。《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他在轮台军府送武判官回京城时写的,抒发了无限惆怅之情。 二、诗歌分析 (1)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第一句写风,一个“卷”字, 一个“折”字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狂雪早。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忽如”二字用得神妙,不仅写出“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的惊奇与好奇。以梨花比雪,雄奇明丽,新颖独特,落笔传神。不只写出了雪来得突然,写出了雪的铺天盖地,而且以春天比喻冬天,把冬天写出春意,情调乐观而昂扬。这句话是咏雪的千古名句。“春风”使梨花盛开来喻“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紧接下来,又渲染出了极富浪漫色彩的“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情境。这句体现了作者的豪放风格。 (3)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一个“散”字,写出了风吹雪花点点飘入帐内的情景,一个“入”字,将读者的视线从广漠无垠的空中转移到中军将领们的住所上来,“湿”字写雪花融化,沾湿了罗幕。“狐裘”写白天,“锦衾”写夜晚,“不暖”和“薄”,均可见出雪天的奇寒。 “角弓不得控”和“铁衣冷难着”,生动地表现了胡天的奇寒叫人难以忍受,“将军”与“都护”尚且如此,一般士兵就可想而知了。 狐裘、锦衾、角弓、铁衣,用这些边塞将士身边的用品来衬托气候的寒冷,既表现了边地军营中将士的苦寒生活,又从侧面烘托出了大雪的寒威。是从人的感受、从侧面来描述边地的寒冷,这样记录边塞奇事,角度也很新颖。 (5)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这两句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前一句写大戈壁上是一片冰雪世界,这是地上的景象。“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百丈冰”形容冰雪覆盖面积之广,冰块之大,是夸张的说法,极言奇寒。 后一句写惨淡的愁云布满天空,这是天上的景象。一个“愁”字,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愁云”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别。这里,把边塞将士的军营置于一个广漠、辽阔的背景上,给人一种奇异而又壮伟的深刻印象。 (6)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设宴饯别 简略而有情味。诗人在中军营里摆下了饯别的酒筵,演奏的是胡琴、琵琶和羌笛等乐器。这就点明了饯行地点、饯行原因、饯行的情形。 列举出这三种乐器的名称,也是很有深意的:朋友就要回乡了,在饯别酒席上演奏的仍然是这些异乡的乐器,一股思乡之情不是委婉地流露出来了吗?“胡琴琵琶与羌笛”,这种纯然是西域特色的管弦乐器齐鸣和响,给边塞的军中宴饮增添了几分苍凉悲壮的豪气。 (7)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日暮时分,大雪纷纷,诗人把他的视线从酒筵上又转向了辕门外,看到了一幅十分奇异的画面:在暮雪纷飞的背景上,一面鲜红的旗帜凝住不动。其中的“掣”字用得十分精确,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了,北风吹着也不飘动的情状。 此句运用反衬手法,既突出了天气的寒冷,也写出了瀚海冰雪中的一个“亮点”色彩感强,富有表现力,构画了一副奇异而美丽的画面。不仅写出了边塞奇寒,而且红旗在风中坚强挺立也喻指边塞将士不屈的斗志,写出了作者心中奔涌的豪情。 (8)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雪满天山路”既表现出了风雪之猛,路之难行,又传达出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的担忧。 (9)“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写友人离去以后的情景:山回路转,友人的身影已经看不到了,此时诗人仍伫立在风雪中,远望友人离去的路,只见雪地上留下一行长长的马蹄印。 诗人送友人归去时依依不舍的深情,以及他的思乡之情,都通过“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句诗表达出来了。 |
重点分析
三、重点分析 重点赏析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1、这个比喻的本体是什么?喻体是什么?为什么会感到这比喻新颖贴切? 〖明确〗比喻的本体是雪,喻体是梨花。以梨花喻雪非常贴切,不仅写出了雪的皎洁,富有动态感和立体感,同时也使人仿佛闻到阵阵花香。作者将肃杀寒冷的冬雪当作春光来欣赏,想象奇特,给人一种欣喜和暖意。 2、为什么说“忽如”二字写得甚妙? 〖明确〗一个“忽”字,显示出塞外气候的变换奇特,也表现了作者看到奇丽雪景的惊喜之情。 3、试描绘一下“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 〖明确〗“千树万树”用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 精妙的用词——一个“忽”字,表明来得突兀,来得意外,形容雪来得急,下得猛。不仅表现了边塞气象变化的神奇,而且传达出诗人赏雪时的惊喜心情。 4、这二句诗的妙处在于 A、新奇的比喻——抓住雪的洁白、鲜润的特点。 千树万树,突出了雪的壮观景象。 B、春意盎然的意境——创设了梨花满树、春意盎然的意境,以春暖显奇寒。 C、昂扬乐观的精神——严酷的自然环境中透出了诗人高昂的乐观主义精神,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表现出这种化苦为乐、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才能写出这样的千古名句。
四、艺术特色 1、扣“奇”写“雪”,以“雪”衬“别”。 一奇是雪随风至;二奇是“八月即飞雪”;三奇是以花喻雪;四奇是侧面烘托大雪的寒威——从生活细处落墨,通过人的感受,通过边塞将士的苦寒生活写天气的奇寒; 红旗僵硬地低垂着不能飘动这一细节描写,也从侧面烘托了大雪的寒威。 “一切景语皆情语”。扣“奇”写“雪”,其目的是以“雪”衬“别”。送别前咏雪营造送别的氛围(典型环境),饯别时咏雪进一步渲染送别的气氛,送别时写雪表现对友人的担忧之情,送别后写雪表现对友人的依恋之情。 2、诗的语言明朗优美,又利用换韵与场景画面交替的配合,形成跌宕生姿的节奏旋律。
|
杜 陵 叟
三十八 杜 陵 叟 白居易
一、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陕西渭南。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的青年时代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由于战乱,他十一岁时就离家避难越中,常常是“衣食不充,冻馁并至”,以至“常索米丐衣于邻郡邑”。贫困的生活,使白居易接近了人民,这对他的诗歌创作差不多一开始就走上现实主义的道路有着重大的作用。他的一生,大体上分为前后两期,而以四十四岁贬江州司马为分界线。 (一)前期——即从入仕到贬江州司马以前。这是白居易“志在兼济”的时期。这一时期,他在仕途上可以说是一帆风顺。二十九岁,一举成进士,三十二岁又以“拔萃”登科,为校书郎,三十五岁复应制举“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以第四等入选,由校书郎为幸至尉,不久入为翰林学士,又做了三年的左拾遗。所以诗人曾不无自负地说:“十年之间,三登科第,名入众耳,迹升清贵。” (二)后期——即自贬江州到死。这是他“独善其身”的时期。江州之贬对诗人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换尽旧心肠”,诗人虽未免言之过分,但比之前期确有了显著的不同。在江州司马期间,他还有某些激情,写出《琵琶行》和《与元九书》,唱出“不分气从歌里发,无明心向酒边生”这样的诗句。综观其生平,我们不难看出,大乱之后的中唐,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有了改观,向往中兴的士人们产生了社会变革的思潮,诗人个性和艺术风格呈多元化发展,这无疑也影响着诗人白居易,饱受离乱之苦的他,对时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其文学态度颇显严肃、认真、深沉。作为一个大诗人,一个天才的诗人,白居易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的诗歌不但在艺术形式上是多样的,在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上也是多样的。 白居易一生不仅留下近3000篇诗作,还提出了一整套诗歌理论。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释、道三家。立身行事,则以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为指导思想。他的“兼济”之志,主要是实行儒家的仁政,但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他把诗歌比作果树,提出了“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著名论点。情是诗的内容,言和声是诗的表现形式,义是诗的社会效果。他继承了中国古代一贯以《诗经》为主旨的比兴美刺的传统诗论,十分强调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他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又说:“为诗意如何?六义互铺陈;风雅比兴外,未尝著空文。”(《读张籍古乐府》)。所谓“篇篇无空文,句句必尽规”、“但伤民病痛,不识时忌讳”,可以说是他诗歌理论的核心。⑴诗歌创作只有发挥了这种功能,引起当权者的注意,对国家政治和人民生活的改善起一点作用,才算达到了写作目的,否则不过是些“嘲风雪,弄花草”的空文”。
|
创作背景简介
二、创作背景简介 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冬天到第二年春天,江南广大地区和长安周围,遭受严重旱灾。这时白居易新任左拾遗,上疏陈述民间疾苦,请求“减免租税”,“以实惠及人”。唐宪宗总算批准了白居易的奏请,还下了罪己诏;但实际上不过是搞了个笼络人心的骗局。为此,白居易写了《轻肥》和这首《杜陵叟》。
三、诗歌解读 1、杜陵叟,杜陵居,岁种薄田一顷余。 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 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干。
译文: 杜陵老头居住在杜陵,每年种了贫瘠的田地一顷多。 三月份没有雨刮着旱风,麦苗不开花不多枯黄死。 九月份降霜秋天寒冷早,禾穗没熟都已经干枯。
赏析: 开头七句写出灾情之严重.从三月到九月,可见全年适合长庄稼的时候全部是恶劣的天气,麦苗和禾穗不是黄死就是青干。
2、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 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
译文: 官吏明明知道但不报告真相,急迫收租、凶暴征税以求通过考核得奖赏。 典当桑园、出卖田地来缴纳官府规定的租税,明年的衣食将怎么办?
赏析: 此四句写官吏们在此天灾面前的可恶表现和百姓们的困难处境.官吏们为了"考课",不仅不奏报朝廷,反而变本加厉地加紧搜刮.
3、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 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
译文 剥去我们身上的衣服,夺掉我们口中的粮食。 虐害人伤害物的就是豺狼,何必爪牙象钩、牙齿象锯一样地吃人肉!
赏析: 本文开始一直采用第三人称,此部分中为什么用了第一人称"我"了呢?诗人难抑愤怒之情,改第三人称为第一人称,用"杜陵叟"的口气,痛斥了那些为自己升官发财而不顾百姓死活的"长吏"."明知"农民受灾害却偏偏"不申破",甚至还美化现实以博皇帝的高兴,这样的"长吏"在封建时代是具有典型意义的.
4、不知何人奏皇帝,帝心恻隐知人弊。 白麻纸上书德音,京畿尽放今年税。 昨日里胥方到门,手持敕牒榜乡村。 十家租税九家毕,虚受吾君蠲免恩。
译文 不知什么人报告了皇帝,皇帝心中怜悯、了解人们的困苦。白麻纸上书写着施恩布德的诏令,京城附近全部免除今年的租税。昨天里长才到门口来,手里拿着公文张贴在乡村中。十家缴纳的租税九家已送完,白白地受了我们君王免除租税的恩惠。
赏析: 此部分写皇帝得知灾情而下诏免税.表面上是歌颂了皇帝的仁德,实际上语含讽刺,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无论是官员们的“求考课”,还是“里胥”等到“十家租税九家毕”,都是统治者们惯演的把戏而已:“帝心恻隐”是虚伪的,而用考课的办法鼓励各级官吏搜刮更多的民脂民膏却是真正的目的。
|
声明: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网站文章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
本文地址:http://www.sdcrgk.cn/zsbyw/34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