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山东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复习资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和基本内涵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
建国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单一的经济调节方式仍是我国经济的基本特征。
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十二届三中全会指出商品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
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提出建立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十四大根据邓小平关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精辟论断,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2、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可以实行市场经济的理论
具有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其要点是:
第一,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它们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而是资源配置的不同方式。不能把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划等号,把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划等号,资本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第二,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是为了更有效地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市场经济的运行原则,更符合社会化大生产和经济利益多元化的发展要求。实践证明,社会主义搞市场经济更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第三,计划和市场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要把计划和市场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两种调节手段的长处。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相结合的范围、程度和形式,在不同时期和不同领域可以有所不同。
(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这一命题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指出市场经济本身不具有社会制度的属性,不存在姓“社”姓“资”的问题,它可以同资本主义相结合,也可以同社会主义相结合。二是指出我们要建立的市场经济,是同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这两层意思,一方面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其他市场经济具有共性的东西,另一方面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具有其他市场经济不同的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的一般市场经济的共性:
一是经济关系市场化;二是企业行为自主化;三是宏观调控间接化;四是经济管理法制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的特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的特性,是指作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具有的规定性,也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结合而形成的制度性特征。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有的,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区别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体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所有制结构上,它是以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体制;第二,在分配制度上,它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并存的经济体制;第三,在宏观调控上,它是以社会主义国家能够利用的宏观调控手段,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能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调节手段的长处,实现市场调节同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的经济体制。
四、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1、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核心是处理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关系。
2、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根本上说,工业化过程就是伴随科技进步,经济不断发展,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级的过程。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目标是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十七大报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兴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中国是一个大国,由于各种原因,地区间经济发展很不平衡,这也是大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普遍现象。处理好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充分发挥各地的优势,对于加快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全国经济合理布局,意义十分重大。
邓小平在深刻总结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思想: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2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优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在达到小康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沿海地区和内地的协调发展问题。邓小平的这一思想反映了区域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对于解决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是: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分工合作、协调发展。
十七大报告: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加强国土规划,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这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是我国农业要解决好的首要问题。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农产品是解决人民生活的最基本的生活资料。
二是农业为工业,特别是轻工业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
三是农业、农村是工业品的重要市场。
农业的发展一要靠政策,二要靠科学,这是邓小平关于农业发展的基本思想。
邓小平提出的关于中国农业改革和发展的“两个飞跃”的思想是农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邓小平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是又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邓小平关于农业改革和发展的“两个飞跃”的思想,科学地揭示了我国农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阐明了这两个飞跃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指明了中国农业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在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的同时,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四)建设创新型国家
建设创新型国家重大战略提出的原因:
第一,这是我国基本国情的必然要求,创新能力不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这事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
第二,这是参加国际竞争的必然要求,当前综合国力的较量是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较量。
第三,这是建立在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和充分发挥我国已经拥有的经济科技实力基础上做出的重大决策。
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建设创新型国家,一要实施正确的方针,努力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二要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大幅度提高国家竞争力;三要深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四要创造良好环境,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五要发展创新文化,努力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
十七大报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五)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任务。
这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理论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具体体现,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客观要求。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保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以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一,发展循环经济。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体系。第二,保护修复自然生态。第三,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第四,强化自然管理。第五,合理利用海洋和气候资源。
附2010年考题
1、在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中,国有经济对经济的发展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国有经济
A、在社会总资产中占量的优势
B、在所有制结构中占主体地位
C、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控制力上
D、在各地区各行业占优势
2、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是
A、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B、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
C、社会化大生产
D、生产资料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
习题:
1、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征是什么?
2、 为什么要建设创新型国家?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哪些特征?
4、 如何正确处理“先富”和“共富”的关系?
1、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2、答:
第一,这是我国基本国情的必然要求,创新能力不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这事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
第二,这是参加国际竞争的必然要求,当前综合国力的较量是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较量。
第三,这是建立在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和充分发挥我国已经拥有的经济科技实力基础上做出的重大决策。
3、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的一般市场经济的共性:
一是经济关系市场化;二是企业行为自主化;三是宏观调控间接化;四是经济管理法制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的特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的特性,是指作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具有的规定性,也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结合而形成的制度性特征。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有的,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区别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体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所有制结构上,它是以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体制;第二,在分配制度上,它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并存的经济体制;第三,在宏观调控上,它是以社会主义国家能够利用的宏观调控手段,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能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调节手段的长处,实现市场调节同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的经济体制。
4、答: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允许在富裕的道路上存在先富与后富,存在富裕程度的差别,承认在一定时期内允许富裕程度差别的扩大,是有其经济根据的。
第一,这是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必然结果。
第二,这是实行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分配方式的必然结果。
第三,这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
第四,这完全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
在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社会公平。
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制度,要以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为出发点,以共同富裕为目标,通过深化分配制度改革,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逐步形成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占少数,中等收入者占多数,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分配格局。
声明: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网站文章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
本文地址:http://www.sdcrgk.cn/zsbzz/10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