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为【传爱成考】旗下网站,主要提供免费成人高考政策与资讯,信息仅供学习交流,非官方网站,具体信息以山东省教育考试院www.sdzk.cn为准。

2024年山东成人高考考前辅导报名入口

【山东成人高考】复习资料-政治-精讲班-第五章: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和基本结构

山东成人高考网www.sdcrgk.cn 发布时间: 2018年04月05日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第五章: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和基本结构

人类社会本质和基本结构

掌握的知识点:掌握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及唯心史观的两大缺陷,唯物史观创立的意义,人类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经济、政治、文化的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

本章重要知识点剖析: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学习历史唯物论,要明确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历史唯物论,简称唯物史观,或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历史唯物论是同历史唯心论根本对立的,对立的焦点在于对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上。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包括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及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其中包括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人口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主要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全部精神现象的总和,包括社会的政治法律思想、哲学、道德、艺术、科学、宗教等意识形式,以及风俗、习惯等社会心理现象。历史唯物论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心论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这是区分历史唯物论和历史唯心论的根本标准。

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①意识形态根源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意识形态产生的物质根源。意识形态随社会存在经济结构变化而变化。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有阶级性;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及其社会功能:⑴意识形态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意识形态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意识形态发展的历史继承性。各种不同的意识形态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推动意识形态的发展。意识形态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这是其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先进的意识形态推动社会存在的发展,落后的意识形态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是最突出的表现。

(二)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1.地理环境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是指与人类社会地理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是经常起作用的必要条件;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它提供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来源;制约和影响生产部门的分布和发展方向;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一定条件下(军事、旅游等)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但它不决定社会的性质和更替,它的作用的发挥又受社会状况的制约,因此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地理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

2.人口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人口是指构成社会的人的因素的总和。人口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社会经常起作用的必要条件;适度的人口有利于社会发展,不适度的人口延缓社会发展;人口质量和构成对社会发展也起重要作用;人口作用具有二重性。但人口不决定社会的性质和更替,人口因素受生产力和社会状况的制约,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人口决定论”是错误的。

3.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发展

在当今世界,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枯竭、粮食短缺、人口爆炸等“全球问题”日益突出,深刻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的矛盾。因此,一方面,要重视地理环境的作用;在改造自然的同时,要合理综合有效开发、利用和节约自然资源;要尊重自然和自然规律,维护生态平衡,防止和控制环境污染,促使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要考虑自然承受力、自然资源和国家经济状况,自觉控制人口增长,实行计划生育;提高人口素质和质量;注意人口结构;实现人口和自然资源、社会的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界的报复和惩罚。

 

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

 

(三)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

1.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生产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

劳动在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形成中起了决定作用。劳动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这是因为:

①劳动创造了生产工具,并通过制造工具使猿“手”变成了人手。真正的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②劳动推动了语言的产生,在劳动和语言的推动下,使猿脑转化为人脑,促进了人类意识的产生和发展。③在劳动中创立和发展了人和人的社会关系,把猿群改造成为人类社会

(2)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劳动提供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为一切实践活动提供物质工具和手段。它把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区别开来,又联系起来,成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对立统一关系的实践基础。

(3)生产劳动是人类全部社会关系的物质根源。

在劳动过程中必然结成人们之间的生产关系,劳动状况不同,人们的社会关系也不同。劳动发展决定着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即生产关系的发展,而生产关系又是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社会的一切现象,归根到底都受劳动发展程度的制约。

(4)生产劳动孕育着社会有机体未来发展的一切萌芽。

劳动的发展导致了私有制的产生和劳动的异化,劳动的高度发展又必然最终导致私有制的消灭和异化劳动的扬弃,实现劳动的解放,即人类的解放。因此,恩格斯说: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

2.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1)作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的生产方式,既是社会和自然互相联系,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纽带,又是整个社会有机体的“骨骼”,其他一切社会活动都是建立在生产方式的基础之上的。

(2)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结构、性质和面貌。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同生产方式决定着不同的社会形态,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精神面貌归根到底,都根源于生产方式。

(3)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历史的变化和更替,决定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

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主要是建立在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一基本事实的基础之上的。

 

社会的实践本质

 

 (四)社会的实践本质

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必须揭示人类社会的本质。宗教神学把社会的本质理解为“神定的一种秩序”。唯心史观认为社会本质上是人的意识或“绝对观念”的产物。自然主义历史观把社会的本质归结于社会所处的自然环境或人的自然属性。它们把人类社会神化、精神化或自然化,都不了解实践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马克思“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论断,深刻、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实践本质,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唯物史观。

(1)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发源地。

人类社会不同于自然界,它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社会起源于劳动,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实践不仅创造着和体现着人和自然的关系,还不断创造着和体现着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实践是人类社会的运动方式。

(2)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特殊本质内容和现实基础。

全部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包括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及人际关系生活、精神生活。归根到底,“物质实践决定观念”,“生活决定意识”,实践是社会意识的根源和动力。确认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也就指明了社会生活的客观物质性和特殊本质。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社会历史不同于自然界,它是人们自己创造的;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就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发展的过程。

(4)社会规律存在于人们的实践活动之中。

实践是人和社会的存在方式,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表现出来的,是“社会行动的规律”,它不存在于人类实践活动之外,而是内在地存在于人们的实践活动中。

(五)社会历史是自然历史过程

这是马克思的科学论断。其最基本的含义是,社会发展同自然界一样有其客观规律。

(1)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决定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社会存在和发展依赖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物质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并最终决定上层建筑,决定了社会形态的变化发展,体现出一种历史必然性。

人们的思想动机不能决定社会的发展,相反,它由社会存在所决定。

(2)社会发展有其确定的方向、秩序和趋势。

它表现为在生产力推动下,由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依次更替,社会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规律同样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和重复性等特点,而不是偶然性的“堆积”和“一团乱麻”。违背社会规律,必然遭受挫折和失败。

(3)社会发展是许多相互冲突的单个人的意志构成的“总的合力”作用的客观结果。

社会是由许多人构成的有机整体。许多相互冲突的意志构成无数相互交错的力量和力的“平行四边形”,历史的发展的结果就是由它们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总的合力”造成的,不以个人的主观动机、意志和目的为转移。

二、社会的经济结构

(一)社会经济结构的内容和功能

社会经济结构指与生产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其内容就是生产关系,表现为一定社会的经济制度,其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决定社会经济结构的性质。

社会经济结构的功能是:

(1)它以一定形式把生产力中人和物的要素结合起来,使之由可能的生产力变为现实的生产力,并对生产力产生反作用。

(2)它直接决定社会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并构成政治和观念结构的现实基础。因此,经济结构又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对应。

(二)生产力的内涵、构成要素和特性

1.生产力的含义及构成要素

生产力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解决社会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改造和利用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其基本构成要素是: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劳动对象是指劳动过程中加工的一切对象,包括没有加工过的自然物和经过一定加工的自然物。劳动资料是传递劳动者对劳动对象的作用的物的总和。其中,生产工具是标志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劳动者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术和知识、智力的人,包括体力和脑力劳动者。劳动者是生产力中的能动要素,起主导作用,是生产力的首要因素。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是生产力系统中的实体性要素,称之为生产力的“硬件”;除此之外,生产力系统中还包括科学技术、生产管理等智能性要素,是它的“软件”。

2.生产力的特性

(1)生产力具有属人性。生产力是人的“实践能力”(马克思语),生产力发展过程是人的主体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是自然界被“人化”的过程,发展生产力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

(2)生产力的物质性:生产力的基本构成要素是物质的实体;它是前人创造的物质结果,又是人们现实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出发点;生产力发展有其客观规律,是一种客观的现实的物质力量。

3)生产力的社会性:它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生产力诸要素才能现实地结合起来;生产力实际上是以劳动者的协作分工为中介的社会力量。生产力的历史性:它随社会历史的变化而变化。人的物质需要不断发展,不断改进的生产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因此,生产力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它是具体的、历史的,不存在抽象不变的生产力。

 


免费领取山东成人高考复习通关资料包

声明: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网站文章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

本文地址:/zsbzz/3459.html